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核医学科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核医学的发源地之一。在建立初期,核医学科在放射性药物的研发与临床验证、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肿瘤内照射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开创性的科研成果。1964年赵惠扬教授出版了国内首部核医学专著《临床同位素学》。成为几代核医学人的工具书。中山医院核医学科是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的挂靠单位,是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的组成单位之一;是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国家临床药理试验研究基地。核医学科在规模、拥有先进设备的种类和数量、科室管理和综合服务能力等方面均在业界发挥着引领作用,在国内和国际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核医学科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在职员工6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22人。科室下设四个中心:PET分子影像中心、单光子功能影像中心、核素靶向治疗中心和分子探针研发中心;拥有PET/CT成像仪(含全球首台全景动态全身PET/CT成像仪)4台,PET/MR成像系统1台,配有诊断CT的SPECT/CT成像仪3台、以及心脏专用伽马相机在内的各类显像仪器共计11台,有9张放射核素治疗病床。具有国内最为先进的配备有固体靶的医用回旋加速器、小动物PET/MR等先进设备。2023年PET/CT检查约2.8万人次,单光子显像检查约2万人次,放射性碘﹣131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约500人次。科室注重规范化操作流程的建立和推广,石洪成教授先后出版了《SPECT/诊断CT操作规范与临床应用》和《PET/CT影像循证解析与操作规范》,成为业界的重要参考书。 承担复旦大学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学工作,研究生、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以及进修生的培养工作。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和面向基层公益性培训班。石洪成教授主编或参与编写多本教材。 科室注重"医产研"合作,在国内牵头完成了多项新药和大型医疗设备的临床验证工作,有多项专利成功转化。秉承临床与基础研究并举的方针,基于临床需求进行临床和基础研究。承担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等多项科研基金项目。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核医学科与上海总部核医学科实行同质化管理,科室负责人为总部资深专家,医疗水平高,技术力量雄厚,诊疗规范专业。核医学科医、技、护配套合理,梯队完备,现有高级职称专家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各1名。科室以核医学影像诊断及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治疗为特色,尤其在肿瘤和心脏核医学显像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科室设备先进,配备齐全,已经安装PET/CT成像仪和SPECT/CT成像仪各1台,具有固体靶的医用回旋加速器1台,配备8张核素治疗病床,目前已常规开展PET/CT及SPECT/CT影像诊断、甲状腺功能测定、甲亢及甲状腺癌碘-131治疗、肿瘤骨转移骨痛核素治疗等项目。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核医学科秉承上海总部“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严谨求实、团结奉献,致力于为厦门人民及闽西南人民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的医疗服务。 核医学科预约电话:0592-3569276。